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「四連棟」及「藝師館」新館開幕 鄭市長:認識台灣工藝文化,發揚大溪木藝精神

  • 發布單位:新聞聯繫科
  • 資料提供單位:新聞處

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「四連棟」及「藝師館」新館開幕 鄭市長:認識台灣工藝文化,發揚大溪木藝精神

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「四連棟」及「藝師館」新館開幕 鄭市長:認識台灣工藝文化,發揚大溪木藝精神

桃園市長鄭文燦今(21)日前往大溪區出席「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新館開幕記者會」時表示,今日是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「四連棟」及「藝師館」新館開幕,2新館將進行大溪生活風貌以及木藝作品的常設展覽。透過「無圍牆」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,連結大溪的生活與文化、傳統與工藝,也讓更多朋友認識台灣美好的工藝文化,發揚木藝精神。

鄭市長指出,「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」的組織規程,是他擔任市長後核定的第一份公文,而這座「無圍牆博物館」已營運的公有館舍包括:大溪武德殿、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、大溪國小日式宿舍(壹號館)等,另外的23戶大溪警察宿舍群,市府今年已完成其中7戶修復,並規劃為「四連棟」及「藝師館」,於今日正式加入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營運行列。

鄭市長說,「四連棟」是大溪生活故事館,具備城市故事館特色,描述大溪的生活與歷史,呈現大溪及老街過去的生活點滴,讓旅客有懷舊的樂趣;未來市府也會與社區合作進行田野工作,讓每個人都是說書人,表現大溪生活風貌。

鄭市長也說,「藝師館」則傳達藝師精神「木器心」,讓旅客瞭解大溪木藝工匠老師傅們如何創作及傳承文化。開幕展包括職人主角林先文體系及游禮海藝師的傑出木藝作品,皆為大溪木藝精華;由於作品橫跨明清時代、日治時期及現代,呈現融合東洋風味及中西合璧的氛圍,也讓旅客能飽覽台灣歷史文化變遷及充滿跨越時空的風情。

鄭市長提到,大漢溪上游有豐富山林資源,因此先人在此建立木器產業,製作神桌及生活器具,有句台語俗諺說「過完中秋,面憂憂,吃尾牙,捻鬍鬚」,正是描述木匠師傅們從中秋節至過年前,忙著製作人們訂製的神桌及嫁妝家具的情景,也顯示木器在傳統台灣家庭生活的重要性。

鄭市長談到,大溪是魅力小鎮,也是台灣文化故鄉,更是桃園歷史起點,大溪的木藝特色是經過代代相傳留下的無形文化資產,年輕朋友來此遊玩之餘,除欣賞作品,也是對藝師表達敬意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,對美好的工藝文化也多一分認識。

鄭市長提及,市府會持續建設大溪,包括中正公園改造案、大溪國小興建運動中心、老人會館重建、設立社頭文化館等,都會依照時程逐項完成,讓大溪生活更方便。

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,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為慶祝新館開幕,除了在各館有多項展覽,同時也規劃多場民眾體驗活動。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,每週六、日安排共計38場次推廣教育活動,包括5場大溪木職人講座、11場組神轎或木雕基礎繪圖教作等木藝推廣活動、20場街屋牌樓導覽小旅行、2場宿舍群故事體驗活動等。另外於每週六、日10、11、14、15時,由壹號館出發,提供公有館舍群園區定時導覽服務。詳情可上「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」官網http://wem.tycg.gov.tw,或到臉書搜尋「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」掌握即時活動訊息。

今日包括桃園市議員楊朝偉、李柏坊、陳治文、市府文化局長莊秀美、觀旅局長楊勝評、大溪區長黃睿松均共同出席活動。